当然,孔子的学习范围是很广的,所谓多能鄙事,其中就包括很多实际知识的学习。
首先,人的生命从何而来?又到何处去?这是所有哲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。它的直接的现实意义,正在于回应当代哲学界和哲学研究中的所谓去魅化的现状,使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行一次认真的反思,从过去的哲学遗产中汲取精神资源,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。
其实在哲学中也讲敬畏,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。郭淑新教授潜心中国哲学研究多年,在我的印象中,她总是抱着向前辈学习的谦恭态度,踏踏实实、默默无闻地工作,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,更不张扬自己。至于其中的某些具体的提法,当然可以进行讨论,我想,任何一部开创性的著作,都会有这样的问题。我记得,在文革后期评法批儒的运动中,敬畏被当作孔子的没落思想受到过批判,那正是一个无所畏惧、战天斗地的年代。如果说还有什么可值得崇拜的东西,那莫过于权力、金钱和财富。
现在,郭淑新教授专门以此为题,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研究,提出了许多新的独到的见解,我当然感到很高兴。因此,人要尊重和尊敬他人,这种尊敬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身神圣性的体认之上的。即通过对祖先的怀念与追忆,在经验世界之中,追寻超越性的生命价值。
君要按君的标准去做,臣要按臣的标准去做。[10] 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师傅,齐桓公为了争夺君位,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,召忽自杀而死,管仲不但不死,反而做了桓公的相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,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。因此孔子说:齐一变,至于鲁。
治理国家,首先要正名。有的则认为,礼的学说主要反映了孔子的人文观。
从一定意义上说,孔子所反对的是当时的变革形式,而不是变革本身对于道,认识上达到了,但是不能以仁守住,即使是达到了,也会丧失。敏于行虽然是从实践上说的,但它是建立在决心之上的,其决心是以智慧认识为基础的。从逻辑上说,这是演绎还是归纳,很难肯定,照一般的说法,更像是演绎。
这都是从如何实现仁的方法上说的。公西华说,祭祀或盟会一类的事我愿做一个司仪。不忧是从情上说的,不忧就是乐,即仁者之乐。五、仁与生态 现在的问题是,仁是不是只限于人际间性呢? 孔子说,仁者爱人[36]。
[17] 就是从知、仁、勇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功能、作用上说的。因此,孔子只是在不同情境与场合下说明仁的重要以及如何实现仁,却从不说仁是什么。
宽即是宽厚、宽容,如薄责于人、既往不咎之类。仁者敦厚,有如山之稳重,故乐山而好静。
但是,并不排除学习与知识,只要是与仁的实践有关的知识,都是需要的。从整个过程看,仁处于核心地位。[29] 这说明,仁不是从外面得来的,而是自己所具有的,完全由自己决定,而不是由别人决定或给予。生活在科技社会的现代人,难道不应当从孔子智慧中吸取精神力量吗? [1] 冯友兰: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第四章,《三松堂全集》,第130页。这里所说的分说,主要是从仁与知的不同功能与特征而言的,却不是对立的。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。
人们都说,孔子最关心现实问题,是现世主义者。这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内容,同时却充满了热爱大自然的仁心仁德。
比如勇敢这种品德,也是仁德所具有的,当仁不让于师[7]、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[8],说明勇也是仁的一个重要条件,但这里并没有列举出来。叶公所说,是以事实为依据,而不顾父子之情。
[26] 难道礼就是实行那些外在的仪式吗?当然不是。如果就一己之心而言,则人心如面,千差万别,无所谓忠恕不忠恕。
也不能仅仅归结为社会的伦理关系,如同另一些人所说。[31] 孝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,长期以来,这句话受到人们的重视。这里还有情与性、理的关系问题,不能细论,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,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,又有理性形式,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。《语丛三》说:爱亲,则其方爱人。
冯友兰先生认为,仁的基础就是人的真情实感[1],即心理情感,他也说过,仁是心之全德,还说过仁是人的自觉,强调其觉解的意义。孝弟为仁之本,是孔子仁学的基础,孔子很重视家庭亲情。
因此他又说: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
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[37]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但是从人类文化学上说,孝只是仁的最初表现。不敬,何以别乎?[32] 对这句话,有两种解释。这种生命意识和关怀之所以是普遍的,是因为天之生人生物,是没有偏私的。但是,这所谓潜能,不只是具有存在意义,而且具有价值意义。
今人对仁的解释,似有不同见解。但是,从文明对话的角度来看,这一规则涉及人类是否有共同情感的问题,而不仅仅是设一个底线而已。
这时,孔子很有感慨地说道: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。[33] 叶公说,他家乡有行为正直的人,如果父亲偷了人家的羊,儿子会告发。
孔子批评宰我废除三年之丧为不仁,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。有些论者认为,仁是社会伦理,或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原则。
留言0